東杰專欄
2025/10/13

車子因凹坑損壞,保險公司會理賠嗎?保險員不會告訴你的細節與陷阱

凹坑車損與保險理賠:台灣實務與蒐證攻略

城市道路與鄉間道路上,因天氣與道路老化造成的「凹坑」,是車主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風險來源。本文結合法律、保險、維修與實務蒐證經驗,詳列遇坑時的現場處理、理賠須知、保險條款重點與向道路主管機關求償的實際步驟。


一、為什麼凹坑會成為車主的隱形風險

道路出現凹坑的成因多,但集中在幾個面向:路基結構老化、下水排水系統阻塞導致滲水破壞、連日暴雨或地震造成路面下陷、以及道路施工維護不善等。台灣的氣候變化(颱風、鋒面、極端降雨)加速道路破壞,導致坑洞形成頻繁。

凹坑看似小,但對車輛的瞬間衝擊力非常大──動能以速度平方計算,30km/h 與 60km/h 的撞擊威力差異是巨大的。因此,許多看似小的坑洞,實際上會造成車輪、鋁圈、避震、懸吊、底盤護板等多處損壞,修復費用常超出車主預期。


二、常見損壞類型與估價範圍(台灣實務參考)

以下為常見損壞項目與台灣市面上大約的維修估價(實際以車型與維修廠報價為準):

受損部位 常見症狀 估價範圍(NT$)
輪胎 鼓包、側壁裂開、爆胎 2,000 - 10,000(單顆,依規格不同)
鋁圈/輪圈 變形、裂縫、漏氣 2,000 - 20,000(整修或更換)
避震器/彈簧 漏油、彈性不足、車身彈跳多 4,000 - 30,000(單側或整組)
懸吊系統 車輪定位異常、方向盤跑偏、異音 3,000 - 40,000(視零件與工時)
底盤護板/保桿 刮傷、變形、破洞 1,000 - 30,000

小提醒:單項小額維修(例如單顆輪胎 NT$2,500)可能低於保險自負額或不划算申請理賠。請先試算(下方有互動估價器),再決定是否報案。


三、保險理賠:台灣保單怎麼看?哪些會賠、哪些不會賠?

1. 碰撞險 / 車體險(對自車的保障)

撞到凹坑通常屬於「自車單獨事故」或「碰撞事故」,對應到的保險項目為碰撞險(車體險)或車體全險。若保單含碰撞險,且沒有條款排除此類事故,通常可理賠。

2. 第三人責任險與強制險

第三人責任險、強制險(強制汽車責任保險)為賠償他人受損或受傷,但不賠償自己車輛因撞坑造成的損失

3. 自負額、保費影響與理賠策略

  • 多數保單會設定自負額,理賠金額需要先扣除自負額。
  • 若損失小於或接近自負額,申請理賠往往不划算,因為同時會啟動無賠款優惠(No-Claim Bonus)或保費等級調整。
  • 理賠申請若被認定為「保養不當」(例如胎壓長期不足導致鼓包),保險公司可能拒賠。

4. 改裝車與保單限制

改裝車特別是降低懸吊、改大/窄輪圈或非原廠輪胎,若未向保險公司申報,發生事故時保險公司可能以規格差異或未履行告知義務為由拒賠。出險前務必確認改裝是否在保單範圍內。


四、現場處理與蒐證流程(實務清單)

到場後的 10 個步驟(照著做,理賠更順)

  1. 確保人車安全:先把車停在安全處,打開警示燈。
  2. 拍照:全景、坑洞特寫、里程碑、路牌、車輛受損部位(多角度)與車速表截圖(若有)。
  3. 備份行車記錄器原始檔:不要用手機只拍畫面截圖,請立即備份原始影片(雲端或外接硬碟)。
  4. 蒐集目擊者資料:包含姓名、電話與簡短證詞(可請對方錄音)。
  5. 是否報警:若車輛無法移動、或對方涉及公共事務(例如施工單位)建議報警並請警方製作筆錄。
  6. 記錄道路狀況:路面是否濕滑、是否有施工圍籬、是否有警示牌、坑洞是否有新舊痕跡。
  7. 不要自行拆修:保險公司調查前不要自行更換零件(除非無法行駛)。
  8. 聯絡保險公司:說明事故發生時間、地點與初步損壞,並詢問查勘流程。
  9. 取修車估價單:由信賴的維修廠提供估價單與照片,以便向保險公司或主管機關申請理賠。
  10. 保存所有單據:包含拖吊單、醫療單據、修車發票、零件發票等。

可複製的【現場蒐證清單】(點按下方按鈕以複製)

• 拍攝:全景、坑洞近照、周邊路牌/里程碑 • 行車記錄器:備份原始影片(檔案名稱、時間戳) • 目擊者:姓名、電話、證詞(錄音) • 估價單:修車廠估價、零件列表與發票 • 其他:警方筆錄、拖吊單、醫療單據


五、保險員才會提醒的 12 個陷阱

  1. 申請理賠前未評估自負額與未賠款優惠影響:小額理賠可能不划算。
  2. 未保碰撞險或車體全險:單一車損多需自行負擔。
  3. 自行維修或拆卸零件導致保險公司拒賠:保險公司要先查勘。
  4. 未保存行車記錄器原始檔:壓縮或編輯過的影片易被質疑真實性。
  5. 未報備改裝項目:改裝引發的損壞可能不在承保範圍。
  6. 輪胎胎壓與保養紀錄缺失會被認定為保養不當。
  7. 多次小額理賠會影響未來保費等級與折扣。
  8. 向市府求償證據不足(例如未記錄里程、未留置坑洞照片)。
  9. 把積水誤認為安全:積水下常有暗坑,夜間尤其危險。
  10. 談和解時口頭約定未留書面紀錄,造成後續糾紛。
  11. 對方施工單位責任不明時,忽略向行政機關備查。
  12. 誤以為強制險可理賠自車損失(事實上僅賠第三人傷害)。


六、向市府或施工單位求償的步驟(實務流程)

若你認為凹坑是道路維護不佳或施工單位責任,除了向保險申請理賠外,也可以向道路主管機關求償。以下為建議流程:

  1. 拍照定位:拍攝含路牌、里程、地標的照片,並錄製短片描述坑洞位置。
  2. 通報主管機關:向里辦公處或路段所轄的公所/工務單位通報並留存回條或案件編號。
  3. 留存修車估價與受損證明:提交給主管機關作為佐證。
  4. 若主管機關拒絕:可申請行政救濟或透過司法途徑主張損害賠償(需證明過失與因果關係)。
  5. 注意時效:行政求償或民事求償仍有時效限制,請注意相關時效(通常為 2~5 年,依案件性質而定,建議儘速行動)。

(註)實際流程與表格請依各地方政府網站或市府工務局公告為準。行政處理常因案件繁多耗時,建議同步提交證據給保險公司,先行取得車損修復。


七、Q&A(展開看答案)

Q1:撞到坑洞,馬上要報警嗎?
A1:若車輛無法行駛或有人受傷請立即報警;否則先拍照蒐證、備份行車記錄器並聯絡保險公司請求查勘。
Q2:我應該先修車還是先等保險查勘?
A2:除非車輛無法行駛,否則建議先等待保險查勘員評估。若必須拖吊或立即修復,請保留相關單據並告知保險公司。
Q3:道路主管機關會直接賠償嗎?
A3:若能證明坑洞為長期存在或施工疏失,主管機關有可能賠償。但行政程序較長,時間與結果不保證,建議同步走保險理賠。
Q4:改裝輪圈被撞壞,保險會賠嗎?
A4:若你已向保險公司申報改裝並加保或保單有相關條款,會被考慮理賠;否則有被拒賠的風險。


八、結論與立即行動清單

凹坑損壞雖然常見,但只要在事發當下正確蒐證、評估理賠成本與走行政求償雙軌並行,就能最大化取得補償的機會。除了保單保障外,預防性駕駛(減速、避開積水、保持安全距離)與定期保養(胎壓、避震檢查)是降低風險的長期之道。

立即可執行的 6 項行動

  1. 確認保單是否含碰撞險 / 車體險,並記下自負額與理賠流程。
  2. 拍攝並備份行車記錄器原始檔案至雲端或外置硬碟。
  3. 現場拍照包含路牌、里程、坑洞特寫與車輛受損部位。
  4. 收集目擊者聯絡資訊,取得警方筆錄(如有)。
  5. 儘速取得可靠修車廠估價單與發票作為申請理賠或求償之憑證。
  6. 若涉及改裝或特殊零件,提前與保險公司確認是否需補充保單或加價。
© 2025 東杰貿易 本文僅供資訊參考,非法律或保險契約意見。實務個案請洽保險公司或專業律師。